各病院动态
春天是孩子长高的黄金期,但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突然“蹿个儿”的同时,乳房发育、变声等性征也提前出现。这可能是性早熟在作祟——它不仅让孩子“高开低走”,最终身高缩水,更可能引发心理自卑!
性早熟是指儿童 在正常发育年龄之前出现第二性征。不同种族性早熟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各不相同,但全球多国均呈现青春发育启动年龄提前性早熟发病率逐年提高的趋势,且女孩较男孩多见,男女比例为1:4。
家长必看:性早熟3大信号
1.女孩7.5岁前:乳房发育、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长出腋毛/阴毛。
2.男孩9岁前:睾丸/阴茎增大、变声、体毛增多。
3.共同表现:短期猛长个,但成年身高可能低于遗传预期。
性早熟“元凶”揪出来!
1. 中枢性性早熟:由大脑中的垂体腺过早分泌促性腺激素引起,可能与遗传因素、脑部疾病或肿瘤有关。
2. 外周性性早熟:由性腺、肾上腺或其他部位的病变导致性激素过早分泌。
3. 特发性性早熟:没有明确原因,可能与环境因素、营养过剩等有关。
发现异常怎么办?记住3步法!
及时就医:挂儿科&内分泌科,查激素水平+脑部MRI(排除脑部疾病)。
科学治疗: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延缓发育,抓住长高黄金期。
心理支持:主动沟通,帮孩子建立自信,必要时寻求专业咨询。
预防性早熟
·管住嘴:少吃油炸食品、反季水果,远离含激素的保健品。
·动起来:适量运动,刺激生长激素分泌,控制体重。
·定期测:及时发现生长发育的异常。
·不焦虑:避免给孩子传递身高压力,科学管理更重要!
性早熟不是“长得快”,而是健康警报!这个春天,别让“隐形杀手”耽误孩子一生!提醒家长们:早发现、早干预,让孩子健康长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与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 中华儿科杂志, 2023. 61(1): 第16-22页.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与编辑委员会中华儿科杂志, 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共识(2015). 中华儿科杂志, 2015. 53(6): 第412-418页.
[3]. 濮佳琦等, 中国城镇儿童不同Tanner分期身高体重现况调查. 中华儿科杂志, 2021. 59(12): 第1065-1073页.